河南新市民之家

搜索
河南新市民之家 首页 新市民风采 查看内容

河南省新市民:心怀大爱,向阳而生

2021-7-23 01:03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887| 评论: 0|原作者: 梁永智

摘要: 我就是一座桥梁,一手拉着爱心人士,一手拉着求助之人,然后让他们的手握到一起。——张菊 王晓肖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这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队大队长张菊22年公益人 ...

4b1.jpg

 我就是一座桥梁,一手拉着爱心人士,一手拉着求助之人,然后让他们的手握到一起。——张菊       王晓肖

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这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队大队长张菊22年公益人生的真实写照。

 张菊是河南省拥有无数“粉丝”的公益明星,是老百姓心中的“菊妈”“菊姐”和“菊妞”。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会中来自基层的志愿者理事,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,她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。22年来,她用心中的大爱和不计回报的奉献温暖了无数人。

 驻村三年,改变失学儿童命运;“感觉所有付出都值了”

 2019年11月28日,汽车沿着山路蜿蜒前行,抵达位于大山深处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。冬日的山村寂静而萧条,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格外嘹亮。鲁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,而杨家庄村,是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。多年来,县各级党委政府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,带领全县人民咬定目标加油干,突出重心勇攻坚,县、乡镇、村面貌日新月异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,以张菊为代表的的红十字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,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,为助力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张菊第一次来到这里,是因为三个孩子。2012年年底,她听说了一件令她揪心的事,“一家人住在山上,三个孩子没了娘,饭也吃不上。”2013年初,张菊来到杨家庄村,村里的情景让她大吃一惊。“杨家庄村小学一共46个孩子,其中23个是单亲,还有一个孤儿。”这里的贫穷,让很多妇女抛下家庭,选择离开。孩子们“张着大嘴”的鞋子,补丁摞补丁的衣服,破烂的书包和文具,刺痛了张菊的心。“你们想要什么玩具呀?”孩子们眼神迷茫,似乎对玩具没有概念。

而故事的主角——郭冰冰三姐弟的情况让张菊更加揪心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,她曾不远千里去全国各地帮助他人,但她没有想到的是,在自己家门口,竟然有这么多人急需帮助。回到郑州,张菊辗转反侧,彻夜难眠,村里的情景在脑海里反复重现,挥之不去。“我要帮他们改变命运。”这个念头不断在张菊脑海盘旋。她作出一个重大决定:搬到杨家村去住,更好地帮助他们!

这一住,就是三年。从2013年到2016年,张菊住在杨家庄村小学二楼的一间小屋。

三年里,她像一个编外“驻村干部”,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,对困难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。她发动爱心人士为杨家庄村捐款捐物、对村里的孩子们进行一对一帮扶,先后把杨家庄村及其附近乡镇的60多名失学儿童送出大山,接受免费教育。

在河南省洛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,记者见到了11名张菊送到这里来免费上学的孩子。17岁的马梦宇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,嘴角总是挂着甜甜的笑,她是孩子们中年龄最大的,来这里学习的时间也最长。“她刚来的时候是这样的,”张菊站着做了一个“葛优瘫”的姿势,“一点自信也没有,但半年后就不一样了。”到学校后,老师们发现了马梦宇在舞蹈方面的天赋,如今,她是全校学生中跳得最好的。毕业后当一名舞蹈老师,是马梦宇的梦想。看着孩子们的变化,张菊由衷地欣慰:“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。”

筹资修水窖,自来水流进村民家里;“那种快乐,无法用语言形容”下汤镇素以温泉闻名,但在离镇中心十几公里的杨家庄村,人们却祖祖辈辈过着严重缺水的生活。“我们这里的土地不蓄水,全村1500人都指着山下村委会旁边那一处泉水生活,大多数村民要背着水桶,翻过一座座山,来到村委会排队取水,但往往是两个小时也只能接半桶水。”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的村民刘永宽回想当年,唏嘘不已。

2015年,河南大旱,本就缺水的杨家庄村陷入困境,山上的树木成片枯死,村民需要跋涉十几公里到镇上取水。张菊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:一定要为杨家庄村彻底解决吃水问题!说来容易做起来难。经过考察,张菊发现,要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,必须先建蓄水窖。可那时,杨家庄村连路都没通,只有一条泥巴路弯弯曲曲地通往城镇,运送物资很不方便。何况水窖选址往往都在山里,电都接不过去,一砖一石都得靠人力。

“那时候大家真是团结,我说每家每户出两个人,好多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千里迢迢回来帮忙了。仓房庄组87岁的老爷子李守国,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,扛起开山锤上山,背石头、背水泥……干得比谁都积极。”回想起“创业”的一幕幕,张菊爽朗地笑了起来。“人力咱可以自己解决,但建水窖还是需要钱啊。”要彻底解决村里的吃水问题,至少要建10口水窖。张菊估算了一下,除去人力,每一口大概需要1万多元。

那一年,张菊已经从事公益活动17年多,在她身后,一个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爱心网络已逐渐成型。3600多名微信好友,大多都是一起做公益的爱心人士,其中不少是她的“铁粉”;300多个微信群和QQ公益群里,每天都有无数爱心信息在转发……“很感谢这些网络平台。”张菊说。

就这样,张菊带领全村人每天起早贪黑,肩挑背扛,晚上回到住的地方,还要把杨家庄村的求助信息编成帖子,在各平台上发布,发动各界爱心人士为杨家庄村水窖工程捐款。2015年年底,10口水窖全部完工。张菊又募集资金布好水管,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,杨家庄村村民终于扔掉了挑了几辈子的扁担。2015年腊月二十七,最后一座水窖完工时,他们兴奋地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,一直到半夜。“去村民家里,打开水龙头,听着水哗哗流出来的声音,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……”想起当时的情景,张菊至今仍无比激动。

长年的奔波劳累,压弯了张菊的腰,她由一个时尚“背包客”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妇。但她不以为意,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如野菊花般灿烂的笑。贫困户有什么困难,都会先跟她说,“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女儿”

张菊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。杨家庄村70岁的聋哑老人李坠远远看见她,就笑了起来。张菊刚进屋,李坠就拉住她的手,一顿比划,一会儿拍拍手臂,一会儿拍拍肩膀,一会儿又拍拍后腰。张菊在自己的“百宝箱”——蓝色登山包里翻了翻,掏出一支喷剂和三贴膏药,把喷剂喷在老人的小手臂上,膏药贴在老人的后腰和双肩。随即,她又用一串动作,熟练地向老人交待了药物的用法。不一会儿,喷剂起作用了,老人疼得龇牙咧嘴,嘴里一阵乱叫。张菊冲着她做了几个鬼脸,老人忍不住又笑了起来。张菊又掏出一副新的老花镜,让李坠戴上试试。当天,张菊带了10副眼镜,这是送出去的第4副。“比起给他们什么东西,老人更希望的,是交流和陪伴。”张菊说。告别时,张菊已经走出很远,回头一看,老人还站在家门口远远地望着她。“我挺有老人缘的。”张菊说。

“她一段时间不来,老人们就会问:那妞怎么还不来啊?”杨家庄村小学校长郭占国时常面临这样的提问,他是张菊离开村子后跟她联系最多的人之一。在杨家庄驻村期间,张菊常常带着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到附近乡镇看望老人,捐款捐物。团城乡桑树坪村的81岁老人梁鸿民许久没见张菊,就央人给她打电话,说:“让红十字会那妞来吧,俺不让她买东西,来跟俺说几句话就行!”“现在,在鲁山县,人们一看到牌号‘豫A’的车,就以为是红十字会的。”张菊笑着说。

2017年,河南省红十字会结伴同行脱贫路项目正式启动,张菊又主动请缨,于2018年3月到金水区红十字会结对帮扶的贫困村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常驻。在塔水磨村,抗战老兵胡坤得了脑梗需要长期住院,留下83岁双腿残废的老伴丁香荣一个人住在山上。几乎每周,张菊都会带着各种生活物资爬上山去看望她。

“别人都说她是个疯子,但她对我很友好。上次我走的时候,她在后面哇哇大哭,像个小孩子。”“跟老人们相处没有什么秘诀,你就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儿女就行了。”张菊说。提起张菊,村支书郝宝玉赞不绝口:“张菊对村里贫困户家里的情况非常了解。贫困户有什么困难,都会第一时间跟她说。”与当初的杨家庄村一样,如今的塔水磨村,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张菊的感召下,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加入红十字志愿者队伍。

张菊的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上限,每加一个人,就得先删一个人。300多个公益群,5000名微信好友,“每天一睁眼,就有几千条信息”。她的“工作”,就是要从这几千条信息中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,然后一一核实,最终发动志愿者进行帮扶。

“我就是一座桥梁,一手拉着爱心人士,一手拉着求助者,然后让他们的手握到一起。”这是张菊对自己事业的评价。“张菊身上那种不计报酬帮助他人的精神,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、乐观积极的态度,值得我们红十字人学习。”河南省红十字会结伴同行脱贫路项目负责人梁宗飞说。

2015年初,国内首部以关注志愿者为题材的电影《为了谁》在郑州开拍。该片以张菊为原型,讲述志愿者群体默默无闻、无私奉献的大爱故事,向奋斗在公益事业第一线的志愿者致敬。希望更多人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,不要关注我。”张菊笑着说。有人说她是当志愿者“上了瘾”,张菊回答:“我停不下来,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我。”

编辑:河南省新市民文化交流中心 梁永智

打赏鼓励一下!

4人打赏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